武漢的山數(shù)量其實并不算少,但也許是因為“個頭”普遍不高,所以叫人雖然身在此城中,卻總有些——
武漢沒有山?
“武漢,地處東經(jīng)114度19分,北緯30度31分。海拔高度多在50米以下。漢口、漢陽地勢低平,武昌為丘陵、湖泊之地,三鎮(zhèn)如從空中往下看,陸地城區(qū)被江河、湖泊所環(huán)抱……”這是經(jīng)常見諸于武漢地理資料上的一段話,也是被武漢人廣泛認(rèn)同的一段話。從小時候起,武漢人就似乎都愿意接受這樣一個事實:武漢多水,是“江城”、“百湖之市”;可是武漢市內(nèi)卻少山,至少沒有“高山”———假如提到長江兩岸的龜山蛇山,武漢人還會十分不屑:“就那兩個小土包,算個么山唦!”
的確,在武漢人眺望的視野中并不存在那些巍峨偉岸的身軀,城中200米以上的高樓很有幾座,可200米以上的高峰卻是寥寥無幾。武漢人眼里的山都不大像山:著名的龜蛇二山常常被看作長江大橋巨大的橋墩,東湖邊的磨山倒活像水邊的一座高臺,而元寶山更是失去了山的本色,夷為平地,成了街市。本來就不高的山體又被生活削平了鋒芒,自然難入習(xí)慣了大氣的武漢人的“法眼”。在這丘陵湖泊之間生活得愈久,武漢的山在武漢人心中的面目就愈加模糊了。
可是武漢真的沒有山嗎?回答自然是否定的。在晴明爽朗的日子,站在月湖之畔,梅子山、赫山就會在煙波水面隱隱約約,次第而出;馳騁青山城區(qū),連綿的綠色也會隨山勢起伏,青峰疊嶂;登上磨山楚天臺,群山更是盡收眼底,只見峰巒橫亙蔓延,重重疊疊……這些被忽略的厚實脊梁會化作清冽的山風(fēng)、搖曳的松濤,以及清脆的鳥鳴,唱響在武漢人耳邊,它們在說:武漢是有山的!
青山何處尋?
武漢不僅有山,而且它們還錯落交織,頗有陣勢。1998年,武漢市城市規(guī)劃設(shè)計研究院編制了《武漢市自然湖泊和山體保護(hù)界定規(guī)劃》,確定對主城內(nèi)自然湖泊和自然山體的分級保護(hù)方案。其中對山體的保護(hù)還分為兩級:一級保護(hù)山體包括龜山、梅子山、蛇山等32座山體;二級保護(hù)山體,則包括赫山、磨子山等26座山林。規(guī)劃一出,武漢人立刻瞪大了眼睛:想不到武漢不僅有山,而且竟然還有50余座之多呢!
可是,既然有這么多山,為什么武漢人對于山的感覺依然朦朧呢?
其實,只要留意一下我們自身對于這些山的聯(lián)想,大概就能約略知道其中奧妙了。正如提到蛇山,我們就會首先想到黃鶴樓的身影;提到吳家山,開發(fā)區(qū)的廠房馬上會浮現(xiàn)眼前;提到青山,我們立刻感到了鋼城的溫度;提到梅子山,空氣里也會流動著《高山流水》的琴臺天籟一樣,這座城市中太多的歷史和文化都負(fù)載于山體之上,逐漸湮沒了山巒本該有的美麗和鋒芒。那些厚實綿延的身軀慢慢淪為時間的配角,消淡于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身后,成為一筆帶過的背景。當(dāng)城市迅猛地成長,當(dāng)一個個或底蘊深厚、或惹眼矚目的地標(biāo)誕生之后,人們的目光自然就聚焦在這些城市的新貴之上,而那些蒼老的脊梁反倒被冷落下來。
峰巒不能忘
盡管城市對山未免有些冷淡,山對城市卻一直“有情有義”。其實,無論在武漢的中心城區(qū)還是邊緣地帶,山脈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主旋律。厚實的山體不但和橫闊的江流共同支撐起武漢龐大的骨架,而且它們共同演繹出文化的交響,讓城市穿梭于凝重和輕靈之間,個中滋味也更加復(fù)雜。
和江水一樣,武漢的山巒也在界定著城市的格局。正是散布城中的山河展開了城市的身姿,才讓武漢面積躋身世界大城之林。試想,沒有星羅的湖泊,沒有洶涌的江河,沒有連綿的山脈,武漢的大氣和雄渾將打如何折扣?
和文化名勝一樣,武漢的山巒也浸潤于深厚的底蘊當(dāng)中,散發(fā)著文化的魅力。當(dāng)年承載著“文脈”之稱的珞珈山,有著“詩脈”美譽的桂子山,不僅僅因為有武漢大學(xué)、華中師大這樣的百年名校,山生來就有的靈秀也是孕育萬千文思的搖籃。
還有,武漢的山巒也構(gòu)成了城市的風(fēng)景。站在龜山一眼望去,滿眼青翠,可以感覺到樹木的呼吸,仿佛城市的胸膛也在起伏,龜山這個“城市綠肺”的美稱名副其實。
所以,武漢的山是融入了城市的根脈之中,賦予城市底蘊和味道的。連綿的山脈組成了一條綠色的軸線,貫穿了城市的文化和歷史,山由此也成為城市靈魂的一部分。武漢的山雖然不高,卻不能忘記,因為那山巒綠脈的搏動依然強(qiáng)烈,它們讓武漢魅力四射,也讓武漢壯闊深沉。
[新聞背景]:
在大手筆改造長江江灘后,武漢將環(huán)境改造的目光投向這兩座標(biāo)志性山體。日前,龜山風(fēng)景區(qū)綜合整治工程已開工,整治工程分兩期,工程總投資4.15億元。
[相關(guān)鏈接]:
[城事]龜蛇二山的傳說[城事]珞珈山的傳說[城事]木蘭山的傳說(采寫:記者 馬冀 通訊員 范寧 攝影:記者尚煒)